從歷史來看貓的生活

2020-11-27

貓咪,一個神祕的物種,與人類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在古代的埃及,他就是神明的代表,不僅殺死貓的人必須以死謝罪,就算家中養的貓死亡了,全家人也必須剃掉眉毛以示哀悼。現代家貓的地位雖然不如古埃及的尊貴,但是人類依然將貓視為皇族般地來呵護,這不是神話的傳說,而是演化的威力,因為小貓身體中藏著大貓的靈魂,所以人類自甘成為貓奴,卑微的服侍著尊貴的貓皇。

貓與人類共同生活的時間與家犬相比是短了許多,加上沒有像家犬因為人類的需求而被特化成不同的功能/大小:如牧羊犬類、工作犬類、運動犬類、非運動犬類、玩賞犬類、梗類犬、狩獵犬類等。貓直到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逐漸由有害動物這需求中解放出來。不再負責獵捕蟲鼠蛇鳥等,而進階到只管理人類這單一物種。但新的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之前貓皇為了管理領域。除了晝伏夜出,每天還需要巡視約0.3平方公里的領地。這相當於人類一天內要走過一個文山區的面積。所以貓皇的活動量其實並不算小。加上生理構造的不同。所以真的不適合用人的飲食觀念來服侍主子。

貓咪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性動動物,有30顆牙齒,沒有臼齒,所以食物是撕裂咬碎後就吞下,並不會咀嚼。腸道短約是人類的1/5,胃酸約PH1~2比人類更酸,也不具備可以消化澱粉的澱粉酶。所以從生理節結構來看是完美的肉食特性。嗅覺細胞是人類的3倍總數達到6500萬個。但是味蕾卻只有人類的1/18而且分辨不出甜味。所以貓其實是以氣味來決定口味。如果失去了嗅覺,貓是會拒絕進食的。另外,貓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貓是獨立獵手,所以他通常只會獵捕比自己身形小的獵物,如麻雀,老鼠,蚱蜢等。不像犬是群體性動物會群獵,可以獵捕比自己體型更大的獵物,所以小獵物吃得快,也必須吃得快,才不會讓自己也變成其他捕食者的獵物。所以貓對口味的要求其實不像人想的是著重在食物的口味。更多的是他的天性相關。

貓的食量小,採食頻率高,一天的採食次數可以達到12~20次以上。不像犬類,一天的採食次數只要1~2次,但是每次的採食量卻很大,像拉不拉多可以一次吃一天需要的份量,甚至獸醫曾觀察到拉不拉多最多一次可以吃下自身體重10%的份量,這是演化的痕跡。因為原始時代大獵物不見得是隨時可獵得,所以會有over eating (過度採食)將能量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個現象在現今的大型獵食動物如虎/獅等仍然可見。但是貓卻有點不同,從生理構造來看,家貓的確可以像犬類一樣在胃內儲存最多8天的食物。但是貓比較特別的是由於是純肉食習性,對蛋白質的需求非常高,一旦沒有攝食到足夠的蛋白質,會分解脂肪來替代,但是肝臟卻無法有效地完全轉換,因此會形成脂肪在肝臟累積而形成脂肪肝,嚴重的話會有致死的可能性。成年貓,一天不進食就會產生影響,而6周齡以下的幼貓只要12小時沒有進食可能會有死亡風險。

而純粹的生食/生肉,對貓來說也不是一個最佳的選擇,BARF (Biologically Appropriate Raw Food,可適合生物使用的生食),也不是真的將貓的自然飲食重現於今日,而是提供經過人為選擇的特定部位飲食方式,因為主要都是肉,缺乏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長期只吃生骨肉會有鐵質過高疑慮。商業化的生骨肉公司有能力聘請獸醫或營養師來調配營養,把缺乏的營養素補充回去,但一般消費者可能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去添加適量的維生素、礦物質,更不用說到是精準的比例。當然也有人說是生骨肉可以加動物內臟一起吃就能平衡,但這句話只說對一半,內臟的確是富含維生素等營養素來源,但吃太多的內臟也可能會引起維生素A中毒。而且也未必是做到營養的需求平衡。

而現在家貓在健康方面所面臨最大的問題是飲水和肥胖。貓原本是沙漠動物,天生的飲水量就不大,成為貓皇後,整體的活動量下降,採食的來源多為商業食品(鮮食/罐頭/乾糧),從食物補充水分的機會降低,所以容易引起泌尿系統的疾病。而活動量降低進食不但沒減少可能還更多的情況下,肥胖成為普遍的疾病。根據WASVA(World Small Animal Veterinary Association世界小動物獸醫師協會)在2017年的觀察,全世界約有1/3的犬貓是屬於病態的肥胖狀態,而代謝/關節等老年疾病中有70%與肥胖脫不了關係。但是根據台灣大學林美峰老師的調查,台灣的貓奴們只有1/3的人自覺犬貓可能是過胖了。

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對現在家貓的營養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現在的科學餵養及醫學管理並不是已經到了無可進步的階段,隨著專家學者的不斷研發,許多更適合生命及生活品質的觀念及知識持續的改善我們對健康的認知。不可諱言,不論是人類或是家犬家貓,現在的平均壽命都比幾千年前或幾百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來的更來的延長而且活得更健康。用正確合適的態度來面對主子們,讓主子們能更健康來陪伴我們, 這才是我們這群貓奴應該有的觀念。

作者:李維雄(外號:李老師)